詳解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
下腔出血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都有可能導致下腔出血的產生。正確的認識下腔出血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概要:
蛛網膜下腔出血一般要保持祈禱通暢,維持呼吸等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嚴重者,必須脫水降顱壓,要安靜休息,調節血壓防止在出血。防治腦動脈痙攣及腦缺血,病變血管的處理,防治腦積水,SAH80%以上為動脈瘤引起,目前主張盡快進行病因診斷。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詳細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
治療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一)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
應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體征變化;保持氣道通暢,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的穩定。安靜休息,避免一切引起血壓及顱壓增高的誘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情緒激動和勞累等。可用緩瀉劑和軟化劑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液體量出入平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頭痛者予鎮痛藥,慎用阿司匹林等可影響凝血功能的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抗炎藥或嗎啡、哌替啶等可影響呼吸功能的藥物。癇性發作時可短期應用抗癲癇藥物如地西泮、卡馬西平或丙戊酸鈉等。
(二)降低顱內壓
急性期顱內壓增高,嚴重者可發生腦疝,必需脫水降顱壓。
(1)甘露醇:這是降顱壓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每次劑量按05~2g/kg計算,在15~30分鐘內用20%甘露醇靜脈注射或快速靜脈滴注,用藥后5~15分鐘,顱內壓開始下降,2~3小時降至最低水平。具體用藥劑量為:①125ml.6~12小時1次。②重癥:250ml,6小時1次。③再出血:當再出血量大。突然引起一側瞳孔散大,呼吸障礙等腦疝表現者,立即給250ml快速靜脈推注,若用藥后情況未見改善,可再給250ml。
(2)呋塞米:成人1次用量為2040mg,6~12小時1次,降顱壓作用雖比甘露醇差。但有抑制腦脊液生成的作用,適用于:④心腎功能不全,禁用甘露醇者。②重癥患者,單用甘露醇還不能控制顱內高壓和消除腦水腫者。③老年患者雖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為避免腎臟損害,20%甘露酵每次僅用125ml者。
(3)甘油果糖:250ml靜脈滴注,1~2小時滴完,每日2次,和甘露醇交替應用,可維持恒定的降顱壓作用及減少甘露醇用量。
(4)地塞米松:抗腦水腫作用強而持久,并可減輕血液對腦膜的刺激癥狀及腦膜粘連,但抗水腫作用起效慢,用藥后12~36小時才起作用,并有激發胃出血及感染的擴散。因此,是否在出血性卒中的治療中應用地塞米松,目前意見不一,一般認為輕癥不用,危重不伴消化道出血者可考慮使用.劑量為10~20mg/d,分2~4次靜脈注射。
(5)白蛋白:膠體物質,兼有脫水及補充營養作用。
(三)防治再出血
1.安靜休息
絕對臥床4~6周,鎮靜、鎮痛、避免用力和情緒激動。
2.調控血壓
去除疼痛誘因后,如果平均動脈壓>125mmHg或收縮壓>180mmHg,可在血壓監測下應用短效降壓藥物,使血壓穩定在正常或者起病前水平。可選用鈣通道阻滯藥、β受體阻斷藥或ACE1類等。應注意避免將血壓降得太低。
3.抗纖溶藥物
為防止動脈瘤周圍的血塊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選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常用6-氨基已酸(EACA),初次劑量4~6g,溶于100ml生理鹽水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5~30分鐘),之后維持lg/h,12~24g/h,持續7~10天,逐漸減量至8g/d,共用2~3周。也可用氨甲苯酸(止血芳酸,PAMBA)或氨甲環酸。應注意該類藥物引起腦缺血的危險性,一般與尼奠地平聯合使用。
(四)防治腦動脈痙攣及腦缺血
1.維持正常血容量和血壓、避免過度脫水
在動脈瘤處理后,血壓偏低者,應自先去除誘因,如減少或停用脫水和降壓藥物;亦可予以膠體溶液(白蛋白、血漿等)擴容升壓,必要時使用升壓藥物如多巴胺靜脈滴注。血壓偏高者給予降壓治療。
2.早期使用鈣通道阻滯藥
常用尼奠地平口服,20~40mg,每日 3次,連用3周以上;也可使用靜脈制劑,1020mg/d,靜脈滴注lmg/h,共10~14天。注意其引起低血壓的不良反應。
(五)防治腦積水
1.藥物治療
輕度的急、慢性腦積水可藥物治療,給予乙酰唑胺0.25g,每日3次,以減少腦脊液分秘。還可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藥物。
2.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術
腦脊液外引流術適用于SAH后腦室積血擴張或形成鑄形出現急性腦積水者:經內科治療后癥狀仍進行性加劇,伴有意識障礙者;有心、肺、腎臟器嚴重功能障礙,不能耐受開顱手術者。緊急腦室穿刺腦脊液外引流術可降低顱內壓、改善腦脊液循環、減少梗阻性腦積水和腦血管痙攣的發生,使50%~80%的病人臨床癥狀獲得改善。
3.腦脊液分流術
急性腦積水經內科治療多數可以逆轉。如果內科治療無效,CT或MRI顯示腦室明顯擴大者,可行腦室-心房或腦室-腹腔分流術。
(六)病變血管的處理
1.血管內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無需開顱和全身麻醉,對循環影響小,近年來已廣泛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治療。術前須控制血壓,使用尼莫地平預防血管痙攣,行DSA檢查確定動脈瘤部位、大小、及形態,選擇栓塞材料進行瘤體栓塞。顱內動靜脈畸形有適應癥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治療。
2.外科手術
需要綜合考慮動脈瘤的復雜性、手術難易程度、病人臨床情況分級等以決定手術時機。動脈瘤性SAH傾向于早期手術(3天內)夾閉動脈瘤;一般Hunt和Hess分級≤Ⅲ級時多主張早期手術。Ⅳ、Ⅴ級病人經藥物保守治療情況好轉后可行延遲性手術(10~14天)。對AVM反復出血者、年輕病人、病變范圍局限和曾有出血史的病人首選顯微手術切除。
SAH80%以上為動脈瘤引起,目前主張盡快進行病因診斷,盡早采取治療。爭取72 h行CTA/灌往MRA/DSA檢查,外科手術使動脈瘤管腔閉合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手術時期分為早期(<3 d)和延遲(>10~12 d)手術,早期和延遲手術兩者的預后無明顯差異,但在初次出血后7~l0d手術的患者預后差,這個時間剛好與腦血管痙攣的高峰期(出血后4~12 d)相符。外科治療的時機和適應證取決于動脈瘤的分型、患者的臨床分級和有無并發癥等。目前許多醫院將Hunt-Hess分級Ⅰ~Ⅱ級者納入早期積極處理手術時機的選擇上有爭議,一般主張對動脈瘤患者.在身體情況允許下應爭取早期手術治療。可選用瘤頸夾閉術、瘤壁加固術、瘤內填塞或凝固術等。對腦血管畸形應力爭手術全切除,這是最合理的方法。
(1)手術時機:對動脈瘤破裂后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例只有通過急性期的積極手術,包括緊急腦血管造影及盡快地直接手術才能降低死亡率,選擇恰當時機對手術的成敗具有關鍵性作用。主要取決于:①病人術前的情況。②腦血管造影中有無腦血管痙攣。③顱內壓增高的情況。④血液流變學變化。
(2)手術目的:防止或減少動脈瘤出血的機會,保持正常腦循環,防止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
(3)手術方式:
1)間接手術:指載瘤動脈的近端結扎。分急性結扎與慢性結扎兩種。此方法的缺點足不能完全防止動脈瘤再破裂,且易產生缺血性障礙。
2)直接手術:行開顱術暴露動脈瘤,對它作各種手術直接干預,如動脈瘤頸結扎、動脈瘤孤立術、瘤壁加固術等。
3)血管內手術:在動脈瘤腔內引入異物,促使瘤腔內產生血栓而閉合。常用方法有:肌肉或異物填塞,射毛術,瘤腔內注射復合膠,動脈瘤內放置可脫離球囊,動脈瘤內鋼絲陽極直流電血凝等。
3.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治療)
主要用于小型AVM以及栓塞或手術治療后殘余病灶的治療。
以上就是針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做出的詳細回答,相信你已經有了詳細了解。如果你也患上了下腔出血,那么,要引起重視,同時對下腔出血別過于著急,下腔出血只要檢查,針對不同的病情,制定合適的下腔出血治療方案,是很好治療的。
-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隨著我國醫學的不斷進步創新,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還是很多的,其療效是很徹底的,雖然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人不能夠對
-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哪些治療原則對待蛛網膜下腔出血,這類疾病的治療方案非常的多,其中最常見的醫生往往采用,降低顱內壓,另外,病情嚴重的患者,還需要做,腰
-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檢查知識患上蛛網膜下腔出血,為了進一步的確診這種疾病,醫生往往采用的是,實驗室檢查,另外還有頭顱掃描。
-
蛛網膜下腔出血怎樣治療患上蛛網膜下腔出血,我們一定要控制血壓,當病人出現頭痛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腰穿放腦脊液這種治療方法,能有效的緩解病人的
-
蛛網膜下腔出血怎么治療患上蛛網膜下腔出血疾病,這種疾病的并發癥非常多,醫生往往采用的是手術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