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診斷外部性腦積水
腦積水的患者往往對于腦積水的知識了解太少,這樣對腦積水的預防治療都是很不好的。那么,如何診斷外部性腦積水 下面咱們一起解答吧。
本病發病年齡在2個月~1.5歲前,即囟門閉合之前。男性多見,Maytal[2]認為,頭圍增大,特別是短期內頭圍增大是EH診斷的重要依據[2]。Mcardle等[3]測量蛛網膜下腔的正常值為 0mm~4mm,故當蛛網膜下腔的寬度>5mm時方可診斷為EH。
嬰幼兒的“外部性腦積水” 在曰常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外傷或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嬰幼兒的父母拿著患兒外院頭部CT或MR片來科會診,因患兒頭部CT或MR片見額葉或額頂部蛛網膜下腔對稱性增寬而被診斷為硬膜下積液、腦萎縮或外部性腦積水,所以非常擔心及害怕。當我們詢問患兒往往僅輕微的頭皮損傷或無任何癥狀,生長發育與智力發育也正常,不難做出患兒并非硬膜下積液、腦萎縮及腦積水所致。于是,我們詳細地向該患兒的父母解釋“外部性腦積水”原因、預后等有關情況,多數患兒的父母都會表示虛驚一場,然后向我們道謝并帶患兒高高興興走了。
嬰幼兒期額葉或額頂葉對稱性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在一定范圍內的增寬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判斷蛛網膜下腔正常范圍的標準:額頂區大腦皮層表面與顱骨內板之間的寬對積常為0 ~4mm, 縱裂前部寬對積常為0 ~5 mm。有研究認為嬰兒及新生兒腦外間隙較寬呈現小→大→小的演變規律。新生兒無腦周間隙及腦溝可見,僅可見到窄小的縱裂。2~12 個月的嬰兒腦外間隙(蛛網膜下腔)可明顯增寬,以2~6 個月最明顯,至2 歲左右絕大多數小兒腦周間隙及腦溝消失,僅有較窄的縱裂。有作者認為腦外間隙明顯增寬的原因系由于腦脊液產生吸收在發育過程中一時性失衡和生后數月顱骨發育比腦組織發育快所致, 另外隨著腦白質髓鞘化, 從出生到6 個月內腦組織含水量急劇下降,腦容積縮小之后;神經細胞又再增殖,腦容積又增大; 也可能是造成腦外間隙擴大、其后又逐漸縮小的一個原因, 這是生理性的變化。由此可見嬰幼兒額葉或額頂葉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在一定范圍內增寬診斷腦積水是錯誤的。
當嬰兒及新生兒期額葉或額頂葉對稱性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超過正常生理范圍,其它部位蛛網膜下腔不寬或稍寬時,診斷為外部性腦積水(E H)。判斷蛛網膜下腔異常增寬的標準是:額頂區大腦皮層表面與顱骨內板之間的寬度大于5mm, 縱裂前部寬度大于6 mm。外部性腦積水又分特發性和繼發性E H。多數學者認為E H 只發生于囟門未閉合嬰兒,開放的顱縫是E H 發生的必備條件。各種原因引起腦脊液吸收功能暫時降低,加上脈絡叢分泌腦脊液增多而形成暫時***通性腦積水,腦積水引起顱內高壓,嬰兒因囟門及顱縫尚未閉合,可通過顱縫裂開和囟門膨隆以緩沖增高的壓力,使顱內壓增高的癥狀減輕。繼發性E H可由多種因素可致此病,如: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化膿性腦膜炎、高膽紅素血癥、早產等;找不到原因的稱特發性E H 。
以上就是為腦積水患者帶來的關于腦積水的一些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對腦積水有更深的了解。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如何診斷外部性腦積水應該有所了解,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復。
-
腦出血和腦積水怎么檢查較好腦出血和腦積水都很常見,所以當出現這一疾病的時候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只要堅持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才會得到更好的恢復,如果忽
-
阻塞性腦積水鑒別診斷方法腦積水疾病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并不是特別的少見了吧,這個疾病的發生給患者朋友們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較可怕,為此我們大家對于這
-
阻塞性腦積水鑒別診斷腦積水疾病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并不是特別的少見了吧,這個疾病的發生給患者朋友們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較可怕,為此我們大家對于這
-
寶寶外圍性腦積水怎么檢查小兒外圍性腦積水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所以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關注,如果當發現孩子的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一定要帶孩子及時的看醫生
-
篩查出腦積水疾病后怎么辦呢其實對于腦積水疾病的出現積極的治療是相當的重要的事情,生活當中這樣的疾病的疾病的危害是相當的嚴重的,因此當疾病出現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