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過程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原則:制止繼續出血,防治繼發性腦血管痙攣,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去除病因和防治再出血及各種嚴重并發癥的發生。
一、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
1. 絕對臥床:患者應住院治療,絕對臥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壓或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情緒激動、勞累等)。
2. 鎮靜止痛:頭痛、煩躁不安、有精神癥狀者可給予適當的鎮靜鎮痛藥物,避免使用影響呼吸與意識觀察的藥物。
3. 調控血壓:適當調整血壓。既往血壓正常的患者,SAH后血壓升高,控制血壓到接近正常水平;既往血壓高者,控制血壓到接近平時血壓水平。一般收縮壓不宜高于150~180mmHg。
4. 抗抽搐:有癇性發作者可給予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安定等。
5. 糾正低血鈉:有低血鈉時,給予等滲液體,血容量不足時及時補液糾正,避免使用低滲液體。
二、降低顱內壓和防治腦疝形成:
SAH的顱內壓增高是由于血腫的占位效應和腦脊液循環通路被阻塞而致急性腦積水以及腦血管痙攣所致的腦缺血和腦水腫,因此SAH顱內壓增高較其他腦血管病重而急。可給予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復方甘油、白蛋白、地塞米松等。
三、止血及預防再出血:
用抗纖維蛋白溶解藥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推遲血塊溶解,防治再出血的發生。 [醫學教育網整理發布]
6-氨基己酸:4~6g溶于NS或5%~10%GS中靜滴,每天24克,持續7~10天,逐漸減量至8g/日,維持2~3周。
止血芳酸(PAMBA):0.2~0.4g緩慢靜滴,2次/日。
為避免繼發腦缺血發生,需同時聯合應用鈣拮抗劑。
四、防治腦血管痙攣:
鈣通道拮抗劑:可減輕血管痙攣。常用尼膜同10mg~20mg/d緩慢靜滴,1mg/h,連續5~14天,注意監控血壓。或者尼莫地平口服,20~40mg/次,3次/日。
擴容升壓:血容量不足或血壓偏低時,給予擴容升壓治療。
腦脊液置換療法:對非動脈瘤性SAH或動脈瘤手術后者可用CSF置換療法。可腰椎穿刺置換腦脊液,10~30ml/次,2次/周;可根據顱壓情況每次放腦脊液5~10ml。有腦室出血者做側腦室引流術。
五、利用CT上血液濃縮區判定動脈瘤的部位:
① 出血在腳間池和環池,一般無動脈瘤。
② 鞍上池不對稱出血提示頸內動脈系統的動脈瘤。
③ 外側裂出血提示大腦中動脈動脈瘤。
④ 額葉半球間裂基底部出血提示前交通動脈的動脈瘤。
懷疑動脈瘤者,請神經外科會診,非動脈瘤者進行一般內科治療。
六、影像學及腦血流監控:
對患者進行TCD監控和頭顱CT復查,發現有腦血管痙攣或腦積水及時處理,懷疑動脈瘤或血管畸形,通過DSA確診,神經外科進行處理。腦血管造影是確診動脈瘤的金標準,一般選在發病后三天內或三周后。
七、并發癥的處理:
1. 對于心、肺、腎、泌尿系統、皮膚等常見并發癥的處理參見腦梗塞及腦出血的處理部分。
2. 特殊并發癥的處理
腦積水:SAH后常發生腦室擴大,病因通常為腦室內出血導致梗阻性腦積水;SAH急性腦積水更多地發生在臨床癥狀重的患者。診斷依賴于影像,許多患者無癥狀。對于SAH后急性腦積水和意識水平減退的患者,一般推薦腦室引流術。SAH后常發生慢性(交通性)腦積水。推薦對癥狀性患者行暫時腦脊液引流或永久性腦脊液分流術。
再出血:減少可能引起再出血的因素。病人需臥床,減少刺激。使用止痛藥控制疼痛。使用鎮靜劑。規律使用大便軟化劑和緩瀉劑。這些措施目的是避免血壓升高,以免顱內壓升高引起再出血。如果可能,手術是最好的預防再出血的方法。
低鈉血癥:SAH后低血鈉一般在出血后數天發生,常與血管痙攣的時間相平行。低血鈉更多見于臨床癥狀重的腦積水患者,是預后差的獨立危險因素。低血鈉通常輕微不足以產生癥狀。處理:
(1)對最近發生SAH患者監測中心靜脈壓、肺毛細血管楔壓、液體平衡、體重,以評估容量狀態。出現容量量下降的趨勢應補液糾正。
(2)SAH后低血鈉的治療應包括血管內輸注等滲液體。避免使用低滲液體,因其會導致低血鈉;不要通過限制液體治療低血鈉。
-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隨著我國醫學的不斷進步創新,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方法還是很多的,其療效是很徹底的,雖然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人不能夠對
-
蛛網膜下腔出血有哪些治療原則對待蛛網膜下腔出血,這類疾病的治療方案非常的多,其中最常見的醫生往往采用,降低顱內壓,另外,病情嚴重的患者,還需要做,腰
-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檢查知識患上蛛網膜下腔出血,為了進一步的確診這種疾病,醫生往往采用的是,實驗室檢查,另外還有頭顱掃描。
-
蛛網膜下腔出血怎樣治療患上蛛網膜下腔出血,我們一定要控制血壓,當病人出現頭痛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腰穿放腦脊液這種治療方法,能有效的緩解病人的
-
蛛網膜下腔出血怎么治療患上蛛網膜下腔出血疾病,這種疾病的并發癥非常多,醫生往往采用的是手術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