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后遺癥應該怎樣治療?
小兒麻痹后遺癥對*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但影響小兒的身體發育,造成孩子身體畸形,影響孩子外貌,從而讓孩子的身心受到打擊。那么,既然小兒麻痹后遺癥危害如此之大,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療呢?
通常小兒麻痹后遺癥都是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手術治療目的在于預防和矯正畸形。
小兒麻痹癥的治療主要在于改善功能,無論是保守治療也好、手術治療也好,都無法將使患肢達到與健肢一樣的程度,從這一點上說,治愈的可能性比較小。小兒麻痹患者癥狀輕重不一。有的只是一、二條肌肉癱瘓,有的四肢和軀干完全麻痹。絕大多數患者在就醫時,脊灰病毒已經了破壞神經細胞,造成肌肉馳緩性癱瘓。經過一年治療后,患者的麻痹和畸形無進一步改善,稱為后遺癥,而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矯正這種畸形。
手術主要分重建肌力平衡手術和截骨矯形術。前者一般是利用癱瘓肌肉周圍較健全的且功能次要的肌肉來代替功能重要的癱瘓肌肉。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拆東墻補西墻”,但前提條件是質量上東墻比西墻好,但是功能上西墻比東墻重要。
截骨術的目的是矯正下肢畸形,恢復正常力線,增強下肢穩定性。通過這些手術可以改善患者肢體的功能和生活質量。術后一般需要長期康復訓練配合。
目前,95%以上的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通過手術治療,都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功能康復,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小兒麻痹后遺癥的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生長發育,肢體往往會出現新的畸形,使功能減退,如原走路平穩的,發生走路踮腳不穩;原走路尚好,逐漸出現用手壓腿行走;原壓腿行走的,逐漸開始扶拐行走;出現這種情況,更應及時采取治療,阻止病情進一步加重,使功能得到改善。
康復訓練的目的在于恢復或補償運動功能
康復訓練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復或補償兒麻后遺癥患者已喪失的運動功能,進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動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爭取達到生活自理,早日回歸社會。經常訓練的內容主要有增強肌力訓練、擴大關節活動范圍訓練,矯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術后肢體功能恢復訓練。康復訓練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適當的訓練尺度、數量和方法。訓練量不夠,無明顯效果;而訓練過量又可造成肢體的損害,比如:肌肉拉傷、關節腫脹、骨折脫位等等。所以必須掌握好這個尺度,訓練量要適當。
(2)訓練應一步步來,不可操之過急。活動次數由少到多,關節活動范圍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輕到重。訓練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訓練都不應該引起明顯疼痛。有時訓練中可產生輕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動后,疼痛應消失。如果訓練時發生嚴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損傷的信號,要停止訓練。
如果訓練后疼痛劇烈,甚至出現下肢浮腫,表明運動過量,也應該暫時停止訓練。
(4)訓練不應感到疲勞。如有疲勞感覺時,應休息5~10分鐘再訓練,以免過度勞累造成傷害。
對于小兒麻痹后遺癥的治療應該在身體治療和精神治療同時進行,讓他們的生活盡快步入正軌,真正的融入社會生活,能夠有自信與人正常交往。
-
小兒麻痹癥的癥狀類型具體分為哪幾種呢小兒麻痹癥是很嚴重的兒科疾病,這個我們都是知道的,所以很多的家長都很擔心孩子會患上這樣的疾病,可是此病在生活中的發病率又
-
小兒麻痹癥疾病具有什么樣的癥狀小兒麻痹癥疾病,我們都知道此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其嚴重,不僅僅是孩子的身體受到傷害,對孩子的心理上也是一種折磨,所以
-
小兒麻痹癥的前期癥狀是怎樣的小兒麻痹癥疾病在發生以后,對身體肯定是有傷害的,甚至可能導致孩子殘疾,所以說再出現小兒麻痹癥疾病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及時帶
-
小兒麻痹癥的癥狀是哪些小兒麻痹癥又被稱為脊髓灰質炎,它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嚴重的會導致孩子癱瘓,家長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要多掌握和學習
-
小兒麻痹癥這個疾病癥狀特征小兒麻痹癥這種疾病對于患病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于這樣的疾病家長們也是非常擔憂的,那么下面我們就跟隨小編去了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