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癥應區別治療!
小兒麻痹癥的治療需要根據癥狀原因而不同,常見的小兒麻痹類型一般有下文所描述的四種,F在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它們各自的癥狀和治療方法吧!脊髓灰質炎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好發于小兒,又稱“小兒麻痹癥”。病情輕重差異很大,臨床表現不同程度肌肉弛緩性麻痹。嚴重者可于急性期因呼吸、吞咽麻痹而死亡,多數患者可治愈,少數留有后遺癥。發病年齡以4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夏秋是最常見的發病季節,冬春兩季也有少數散發病例出現。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推行口服減毒活疫苗糖丸預防本病后,基本控制本病流行,發病率已大大下降,有不少地區接近消滅。
本病在癱瘓前屬溫病范疇,后期則屬于“痿證”、“小兒中風”、“軟腳瘟”等病證。
辨證論治
1.邪犯肺胃證
證候:發熱有汗,咳嗽流涕,咽紅咽痛,全身不適,或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舌質紅,苔薄白,脈濡數。
治法:解表清熱,疏風利濕。
方藥:葛根芩連湯。主要藥物;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如濕邪偏重可加用藿香、薏苡仁、半夏、焦山楂等和胃化濕;煩躁不安,可加燈心草、地龍等安神鎮靜;嗜睡,苔膩者,加膽南星、茯苓、石菖蒲等以化痰祛濁;惡心、嘔吐頻繁,舌苔黃膩者,加干姜合黃連苦辛通降;大便秘結者加瓜蔞、決明子清熱潤腸。
2.邪注經絡證
證候:一般在肺胃癥狀消失后的3~4天發熱又起,患兒肢體疼痛,轉側不利,哭鬧不安,拒絕撫抱,繼而出現癱瘓。其癱瘓部位的分布無一定規律,但常見者以下肢為多。有發生于一側的,也有兩肢同時并見的。面部癱瘓,則見口眼歪斜。在癱瘓部位的皮膚溫度比健側為涼,若兼見腹肌癱瘓者,在啼哭時可發現腹部顯著膨隆。如病及膀胱,可使小便癃閉或失禁。舌紅苔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化濕,舒通經絡。
方藥:羌活勝濕湯。主要藥物:羌活、獨活、薏苡仁、秦艽、防風、細辛。若濕熱身重,伴有汗,舌苔黃膩者,本方加蒼術、黃柏、防己、薏苡仁等清熱除濕,如口眼歪斜,出現面癱,可加白附子、僵蠶、全蝎祛風化痰。
3.氣虛血滯證
證候:熱退后肢體麻痹,主癥為痿軟無力,出現癱瘓,多發生于病程的6個月以上而未能恢復者的病例;純好嫔S,或容易出汗,除局部癱瘓癥狀外,其他臨床表現不明顯。
治法:益氣活血,祛邪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主要藥物:黃芪、當歸、赤芍、地龍、桃仁、紅花。濕熱留戀未清者,可用三妙丸清熱利濕;上肢癱瘓者,酌加桂枝、桑枝祛風通絡。
4.肝腎虧損證
證候:患肢肌肉明顯萎縮,與健側對比,顯見短小而細,或軀干各部發生畸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見于本病后期的癱瘓重癥,一般難以恢復。
治法:補腎柔肝,溫經通絡。
方藥:加味金剛丸。主要藥物:萆薜、牛膝、木瓜、巴戟天、菟絲子、蜈蚣、全蝎、白僵蠶、肉蓯蓉、杜仲、馬錢子、天麻、烏賊骨。若肢冷脈細者,可加用黃芪、桂枝、當歸等益氣溫經,和營通痹,有助于癱瘓肢體氣血之運行。
綜上所述,小兒麻痹癥包括邪犯肺胃證、邪注經絡證、氣虛血滯證、肝腎虧損證等四種不同的類型,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應先明確自己所屬類型在進行醫治。
-
小兒麻痹癥的癥狀類型具體分為哪幾種呢小兒麻痹癥是很嚴重的兒科疾病,這個我們都是知道的,所以很多的家長都很擔心孩子會患上這樣的疾病,可是此病在生活中的發病率又
-
小兒麻痹癥疾病具有什么樣的癥狀小兒麻痹癥疾病,我們都知道此病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其嚴重,不僅僅是孩子的身體受到傷害,對孩子的心理上也是一種折磨,所以
-
小兒麻痹癥的前期癥狀是怎樣的小兒麻痹癥疾病在發生以后,對身體肯定是有傷害的,甚至可能導致孩子殘疾,所以說再出現小兒麻痹癥疾病的時候我們家長應該及時帶
-
小兒麻痹癥的癥狀是哪些小兒麻痹癥又被稱為脊髓灰質炎,它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嚴重的會導致孩子癱瘓,家長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要多掌握和學習
-
小兒麻痹癥這個疾病癥狀特征小兒麻痹癥這種疾病對于患病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于這樣的疾病家長們也是非常擔憂的,那么下面我們就跟隨小編去了解一